由歐子綺教授所主持的創新國際連結新住民數位行銷教育USR計畫,以「在地連結國際,國際增能在地」為目標,藉由「國際」元素作為計劃的樞紐,開創新移民、新二代、移工、本地及國際學生、跨國師資等社群間的緊密連結,促使各個社群分享多元文化。本計畫結合「移民與全球化」及「移民與文化的十個關鍵字」課程,修課學生多有來自於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學生,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移民相關理論,在場域中參與社會實踐,進一步與新住民相互培力,活絡在地與國際之間的聯繫。
創新國際連結新住民數位行銷教育USR與相關的新移民及移工單位進行合作,如:群眾服務協會、蒲公英新移民服務協會、南洋台灣姊妹會、台灣事實查核中心、利伯他茲協會、勵馨基金會等。主要針對於四個面向的活動規劃:
一為新住民二代教育,包括:蒲公英協會新二代課後照顧班、新住民家庭校外教學,讓新住民家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雙向交流。一為新住民二代教育,包括:蒲公英協會新二代課後照顧班、新住民家庭校外教學,讓新住民家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雙向交流。
二為新住民多元培力規劃,包括:移工庇護中心華語交流活動、移工華語初階班、媒體識讀工作坊、製作產品行銷影片,增進新住民的多元能力,包含華語能力、媒體識讀能力、行銷能力等等,提升社會競爭力。
三為新住民數位行銷平台的建構推廣,建立新住民數位行銷平台,並舉辦線下實體市集,增加新移民產品行銷管道,提高經濟收入。
四為擴大學生與公眾對於新移民、人權及永續議題的理解,透過一系列真人圖書館、客座演講、移民影展、春季與秋季展覽、國際研討會、走讀工作坊等,加深大眾對於移民及人權議題的認識,進而催化改善的行動。
蒲公英新移民服務協會以新住民二代教育為基礎,本計畫協助進行課照班活動,結合「移民與全球化」、「移民與文化的十個關鍵字」課程,帶領修課學生規劃數次課後輔導的學習活動,例如:手作美勞活動、節慶英文單字介紹、各國節日文化介紹等等。學生以自身母國文化和新住民二代進行交流,以趣味活潑的方式開展新住民二代的課後教育課程,提供多元的學習領域。
邀請《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》作者簡永達分享追蹤移工議題、報導臺灣移工政策的歷程,並與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、社工所教授夏曉鵑、政治系教授錢宜群一同對談。簡永達認為:「能否建立一個包容的移民社會」是臺灣正面對的課題。當移工作為「人」的需求被看見,從「勞動力」的抽象面目中解放出來,才能與大眾平等的對話。
簡永達接觸移工議題的起點是臺中的第一廣場,這棟大樓曾是臺中繁華的商圈,衰落以後成為了移工的聚集地,各色各樣屬於移工的餐廳、酒吧、美容美甲、教會不斷入駐,月消費金額可達一.二億新臺幣。簡永達提到,第一廣場的「封閉性」為移工帶來安全感,也促成了各類消費休閒活動的蓬勃發展。
田野調查的過程中,簡永達意識到,若沒有足夠的信任感,移工難以在訪談中敞開心扉,於是他在第一廣場租了一間小套房,住進移工的生活圈,成功與移工建立友誼。採訪期間,簡永達逐漸感受到移工在「工人」身分之外的鮮活生命力,「唯有生活在一廣,他們不是一枚沒有差異的勞動力。」